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根据规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为“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是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起始之年,《纲要》出炉可谓意义重大。新的蓝图有何亮点?哪些城市或区域有望迎来新的机遇?此前参加了《纲要》及相关规划编制工作的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做了专业解读。
如何理解“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这个提法?它有哪些特点?“立体”主要体现在哪里?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是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最高层次的空间网络,是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础,包括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通道和节点。我们希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将来成为一张布局完善、规模合理、结构优化、资源节约、衔接高效、互联互通的海陆空国家网络。
这次《纲要》明确把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作为整体目标,多种交通方式的整合作为重要抓手,强调推进交通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有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是交通发展的本来之意、应有之意。
这与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把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等精神是相符的。
这一次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主要体现四个特点:第一,综合立体强调的是“统筹融合协调”,也是坚持系统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重要体现。
过去,交通运输行业的隔离性非常强,“铁公机水”这些不同的交通运输系统,各有各的体系。交通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联系协同也不够,这样的情况显然不能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
第二,是“把推进综合交通所代表的基础设施要作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体现。这次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特别强调了交通与相关专业融合发展,包括邮政、物流、旅游、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
第三,这次规划不再是仅仅基于我们国家地图上的一个规划,规划纲要更强调面向全球的交通网,构建和全球更好的互动互联的关系,更好地支持开放和内外双循环的新格局。
第四,非常好地体现了部门之间的协同,规划纲要特别强调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以及流域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好。
与此同时,这一规划也特别强调了中央和地方的互动,如何把国家美好的蓝图放到地方实施中去?有了一个好目标,地方的实施要能承接住。
根据《纲要》,到2035年,这张“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将达到70万公里左右,连接全国所有县级及以上行政区、边境口岸、国防设施、主要景区等。目前现状与这一目标还有多大差距?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70万公里左右,指的是国家层面未来综合立体交通网要达到的规模,这个网的内容不包括地方网、基础网,更多是国家意志、国家事权的体现。
从现状来看,我国综合交通网络总规模已超500万公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下一步,按照《纲要》的规划安排,我们还要优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布局,构建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规模的目标,与现实差距并不大。但我们面临的核心难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提升供给效率。也即五个“注重”:注重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和智慧发展;注重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和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注重国土空间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对外互联互通和国际供应链开放、安全、稳定;注重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未来我们的交通发展好不好,不能只看交通自身好不好,还要看交通行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有多大,价值有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将重点区域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划分为3类:4个地区作为极,8个地区作为组群,9个地区作为组团。这种分法是首提吗?
这种表述在交通行业的规划中确实是首次提出,但也是契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提法。
早在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就对城镇化地区发展有相关表述。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规划更是明确,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
这次《纲要》再次强调这个基础格局,是对国家战略部署的延续,也是加强交通与城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更加突出交通发展要关注交通网络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关系,这也是交通的需求之源。
《纲要》明确要“强化国际航运中心辐射能力”,其中列出的4条海上国际运输通道包含跨北冰洋的“冰上丝绸之路”。哪些城市、区域或将受益于此?
“冰上丝绸之路”是面向未来的开放构想,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
2017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次年1月,《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发出“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有利于我国北部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对于天津、青岛、大连等本身已经具有较强航运枢纽优势的城市而言,将是进一步扩大深化开放的机会。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去年初提出以来,一直备受瞩目。最新《纲要》将其确定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的一“极”,并在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方面明确要“以提升对外连通水平为导向”。对这一定位如何解读?
《纲要》把成渝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提的地位很高,也是希望未来能够更大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影响和作用。
不过,成渝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后三者都是我国沿海开放发达地区,成渝经济圈地处内陆,是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来讲,抓住成渝经济圈这个点,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规划纲要公布释放了哪些关键信号?
规划纲要适应了新发展阶段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这五大新发展理念,以此支持各种经济要素,在双循环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释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我们知道,围绕着产业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不单是一种支撑性基础设施,也是一种盈利性的基础设施。
随着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我们需要发展一些中高端的制造业,也需要发展一些性价比更高的服务业,这些都需要和交通基础设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更高效地结合。
一方面,在未来我们有很多机会。另一方面,围绕这样一个综合交通网络的构建,将各种要素在国土空间和生态文明保护的范畴内结合地更好,这无疑也会带来积极效应。
我们经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要想转变成金山银山,必须要和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相结合,采用这种绿色、共享、集约高效的方式,进行融合发展的一些新探索。
将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要看清未来15年的变化,我们需要看过去15年发生的变化。这次规划纲要里,抓住了两个特点,一是客运出行上,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出行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二是货运方面,高品质、小批量、时效性强的需求也越来越凸显。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出行的效率,无论是客还是货,都会有越来越强烈的诉求。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所以随着各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随着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对出行的高效率和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15年,随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蓝图的逐步实施,无论是个人出行,还是对时效性要求比较强的物流的发展,都会带来非常好的效果,能让很多渴望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得到更多满足,认可度更高。